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的现实,发展养老服务、促进“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与会者围绕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表示,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制度更加完善,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加大,养老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供给、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养老服务对象由特困老年人延伸到全体老年人,服务形式由机构为主,转变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服务主体由公办为主发展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进一步回应了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唐承沛强调,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任务部署,切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着力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体系。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科学布局,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老年人进一步提供就近就便、科学专业、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安全,实施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加快出台养老服务质量安全系列标准规范,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监管规范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不过,他同时提出,当前在解决超大规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索,有不少实践难题亟待破解。
对此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在发言中认为,养老金融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养老金融是围绕社会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要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资金端探索拓展筹资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养老基金规模,夯实社会保障的财富基础。据测算,2035年,养老基金当年的支出规模为14.2万亿元,2050年的支出规模将达到36.7万亿元,目前包含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养老金资产积累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进一步鼓励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多渠道筹集养老储备基金。
其次,从投资端看,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提高养老基金长期收益水平。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宏观形势日趋复杂,未来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包括社保基金会在内的资产所有者在坚持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投资管理运营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最后,从产业端看,要充分发挥养老基金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作用,积极参与养老产业投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与会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养老保障制度是否能够顺应老龄化趋势。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保障制度体系需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不仅要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更要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对此,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清晰界定基本养老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主体在基本养老服务和普惠养老服务中的责任。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方面,唐承沛表示,要进一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出台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二级巡视员汪圣军提出,要准确把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口发展新常态要求增强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乡村全面振兴要求着力优化农村社保经办服务,安全规范建设目标要求持续加强基金风险防控。“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实现应保尽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基金安全监管等方面下功夫。”汪圣军说。